8月的梅州兴宁黄陂镇,3万余亩油茶林郁郁葱葱,青果挂满枝头。从镇政府会议室里政策与思路的碰撞,到山间林地间脚步与泥土的接触,从校园课堂上文化与知识的传递,再到云端直播间里镜头与茶林的对话,一支高校实践团队带着专业智慧扎根这片“油茶之乡”,用13天时间以“政校同链”为抓手,为当地油茶产业破解“产业散、品牌弱、销路窄”的难题,让曾经“藏在深山”的油茶,借青春之力“潮”向云端、火遍全网。
政企座谈定方向,锚定产业破局点
团队开会商讨宣传方案、准备开启直播。
8月4日上午,黄陂镇政府会议室里,淡淡的茶香伴着热烈的讨论声飘出窗外。广东财经大学穗智兴农实践团队员们与镇团委干部围坐一桌,一场围绕油茶产业发展的专题座谈会正有序推进。“我们镇油茶年产值近7000万元,可‘产业散、品牌弱、销路窄’的问题一直卡着脖子——散户自产自销占比高,深加工环节跟不上,外地知道黄陂油茶的人太少,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。”镇团委干部的话,直接点出了当地产业发展的核心痛点。
会上,镇政府亮出了544.5万元专项扶持资金的使用实效数据,实践团队则带来了“农户合作社+龙头企业”的联营构想。双方以真实数据为支撑,很快达成“政府引导+高校赋能+市场参与”的联动共识,还创新性提出“油茶+鹰嘴桃+鲈鱼”立体种养模式——让油茶林里既能收获茶果,又能产出鹰嘴桃、养殖鲈鱼,一亩地实现“三重收益”,为油茶产业突围画出清晰路径图。“我们要让这片油茶林不只是守护生态的‘绿银行’,更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‘金名片’。”镇团委干部语气坚定,让在场的师生和干部都对产业“出圈”充满期待。
次日,实践团队又与镇团委工作人员深入交流,进一步摸清产业发展的细节。“伟丰生态油茶公司是本地的龙头企业,可人工成本占比超过60%,80元/斤的茶油价格十年没涨过,5.6%的出油率背后,是十多道繁琐的人工工序在支撑。”企业的现实困境、农户的顾虑担忧,都被队员们一一记录在调研本上,这些一手信息,为后续制定“出圈”方案打下坚实基础。
探企访农摸实情,调研报告献良策
从会议室的宏观讨论走出来,实践团队的脚步转向了更贴近产业一线的田间地头和生产车间。8月5日起,队员们兵分多路,穿梭在黄陂镇的油茶林、加工厂和农户家中,用眼睛看、用耳朵听、用本子记,捕捉产业最鲜活的脉搏,为油茶“出圈”找对路子。
在伟丰生态油茶公司的生产车间里,机器轰鸣声不断,队员们看着茶果从筛选、清洗、压榨到过滤,经过十多道工序最终变成金黄透亮的茶油,也听企业负责人道出经营难处:“摘茶果要靠人工爬树,剥壳也得人工盯着分拣,成本一直降不下来。而且我们只能卖初级茶油,深加工产品几乎没有,利润空间特别小,想‘出圈’都没底气。”而在种植户曾女士的院落里,竹筛上摊满了刚采摘的新鲜茶果,她一边翻拣剔除坏果,一边说:“我们农户都是自己种、自己卖,熟人要就按批发价给,外地订单根本不敢接——一是怕运输中茶油变质,二是怕客户不信任,没见过实物不买账,更别说让外人知道我们的油茶了。”
团队到当地油茶龙头企业参观。
13天里,队员们累计访谈了百余名基层干部、企业员工、种植户和村民,把收集到的海量信息分类整理、分析提炼,最终形成《黄陂镇特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》。报告明确指出,“散户整合、深加工升级、品牌化运营”是油茶“出圈”的三大关键,并针对性提出具体建议:推动散户加入专业合作社,与龙头企业签订标准化合作合约,解决“散”的问题;协助企业对接资源,开发茶油护肤品、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,补齐“弱”的短板;搭建电商销售平台,打通线上线下销路,打破“窄”的局限。这份详实的报告得到了镇政府的认可,不少建议很快被纳入当地油茶产业“出圈”规划。
团队发放问卷进行调研了解当地产业发展及宣传情况。
文创数字双发力,油茶品牌活起来
“茶墩墩来啦!”8月8日,黄陂镇小学的课堂上,一阵清脆的欢呼声突然响起——实践团队设计的卡通IP形象“茶墩墩”和“茶芊芊”首次亮相,瞬间点燃孩子们的热情。“茶墩墩”顶着圆润的油茶果造型脑袋,穿着客家传统蓝布衫,胸前垂着象征丰收的稻穗;“茶芊芊”则簪着洁白的油茶花,手里提着装满茶果的竹篓,每一个细节都透着黄陂的乡土特色,成了油茶“潮”出圈的首个“爆点”。
团队开展“油茶进校园”活动。
围绕这对IP,队员们开发出钥匙扣、帆布袋、笔记本等20余款文创产品,免费送到农户和学生手中;制作的IP表情包,很快成了村民微信群里的热门表情,聊天时发一个“茶墩墩”,成了当地的新鲜事,让油茶文化先在“家门口”火起来。在校园课堂上,队员们用“茶墩墩”的故事讲解油茶生长知识,还带着孩子们进行模拟采摘体验,200多名孩子听得入迷,不少人课后拉着队员问:“姐姐,以后还能再给我们讲油茶的故事吗?我想让外地的表哥也知道我们家乡的油茶!”乡土认同的种子,成了油茶“出圈”的隐形推力。
除了文创让油茶“潮”起来,实践团队更借数字赋能帮油茶“走出去”。8月11日,微信视频号和抖音直播间里,队员们拿着手机镜头,一边穿梭在满山的油茶林,一边向观众热情介绍:“大家现在看到的,是黄陂镇的标准化油茶种植基地,政府专门投了专项扶持资金保障品质,我们的茶油都是经过十多道工序压榨的,品质特别好!”直播间里,最高时有303名观众同时在线,8347次喝彩刷屏,“原来黄陂油茶这么优质”“怎么才能买到”的弹幕不断弹出,队员们一一耐心回复,把潜在客户的需求记在本子上,让油茶借云端“触达”全国消费者。
此外,队员们还在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发布短视频,用镜头记录油茶种植、采摘、加工的全过程,累计播放量超过8万次;撰写的图文稿件和新闻稿,先后被南方+、兴宁市政府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,累计阅读量超5万次。曾经“藏在深山人未识”的黄陂油茶,借着这些年轻人们的数字智慧,渐渐走出兴宁,被更多外地消费者知晓,真正实现了从“深山”到“云端”的“潮”出圈。
五维合力促振兴,青春根系扎沃土
8月15日,13天的实践行动接近尾声。回顾这段时光,从镇政府会议室里达成的政策共识,到车间地头收集的一手实情,从校园里播下的文化种子,到云端上打开的品牌新局,实践团队以“五维扎根”模式,成功凝聚起政府、企业、农户、学校、居民五方力量,让油茶“出圈”不再是“单打独斗”,而是“众人拾柴”。
团队与随队指导老师、政府工作人员到当地种植地参观并合影。
如今,镇政府正加快推进专项扶持资金落地,计划在油茶主产区增设深加工示范车间和消防器材存放点,为油茶“持续出圈”打基础;伟丰生态油茶公司已经开始对接高校科研团队,尝试开发茶油护肤品,还打算扩大“油茶+鹰嘴桃+鲈鱼”立体种养的规模,让产业“出圈”更有底气;不少之前犹豫的散户,主动找到社区居委会,申请加入合作社,等着签订标准化联营合约,想跟着一起“出圈”增收;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也变了,从家长里短变成“电商怎么开店”“文创还能做些啥”,连孩子们都成了家乡油茶的“小宣传员”,遇到外来游客就主动介绍“我们这里的茶油可好了”,让油茶“出圈”有了最朴素的群众基础。
离开黄陂镇时,队员们站在山头上回望这片油茶林,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,风吹过林梢传来阵阵林涛声,透着蓬勃的生机。“我们把青春的脚印留在了这里,也把希望的种子埋在了这里,希望能帮黄陂的油茶长出更粗壮的枝干,结出更多富民的果实。”一位队员在日记里这样写道。而在黄陂镇,这场“政校同链”的实践行动,不仅让油茶成功“潮”出圈,更拉近了高校与乡村的距离,让专业智慧真正扎根乡土,为“百千万工程”在基层的推进,写下了生动的注脚。
南方+记者 欧阳胜勇
通讯员 广财穗智兴农实践团
正规配资开户
华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